学习太极拳套路假如其时无人辅导,依托书本自学,在现时代,是行得通的。
依托书本自学太极拳,较之从师的身传口授,虽有其困难的一面。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是书本这位师傅,学者可坐在家中,随请随到,少麻烦,也不需书钱以外的什么花费;其次是学习时间与进度,可由自己自由把握,不被迫;再次是国家出版的这类书籍,无论是理论的论述或动作图解的绘制与说明,都是根据第一手资料来的,不会因多代传授而或多或
少走样,其正确性无疑。但什么事情都是开头难。摸出了门道,把握了其规律,就不难自学太极拳的办法,首要有下列几点,谨供自学者参阅。
1.先学比较简易的套路,例如《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或拙编《原地十三式太极拳》。这十三式比较简单易学,操练时,一般不受天气和场所的约束。虽简单,但由于是从传统太极拳中精选出来,合理组合编成的,太极拳本色未动,既有显着的传统太极拳共性,也有显着的组编后的特色。
2.要重视其理论的学习和其内功的锻炼。初学时,为了削减入门的难度,能够不顾内功,按照动作说明文字与图画,依样画葫芦地学,只求形似,不求神似,比及外形动作大致像样了,就要逐步体会和把握其内功,例如精神内敛,心境宁静专一的指挥动作、深远匀缓的腹式呼吸、全身肌筋骨节尽量放松以及意、气、劲的调练等,逐步进入内外统一的操练。
太极拳是内功拳,古典拳论中指出:“太极拳不在款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其内外联系是:“意气君来骨血臣”。外之所形,无非内之所发,内功练好了,外形动作就会随之神似。太极拳之能防治疾病和强身健脑,起首要效果的也是来自其内功。假如只模仿其外形动作,不重视其内功调练,乃至一面手脚画弧,一面彼此谈笑,这样,不仅动作练不好,更获不到太极拳应有的多种效益,只能起到太极式的徒手体操的效果。有的人练了多年太极拳,但收效平平,或许便是这个原因。书法水准凹凸不同的人,写同样一个字,虽然字的结构和笔画相同,但看后有不同的感触:高者有神采,有骨力,使人取得美的享用;低者无生气,无活力,使人不肯看。其原因也是前者有内功,后者徒具外形。练好内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而内功各项,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不像外形动作,其正误好坏,一目了然,这使学者对其简单忽视和难于体会与把握,乃至只顾外功,不顾内功,阻碍了操练的进步与收效。要防止这种偏向,须在操练套路的同时,认真学习其理论,在其理论辅导下操练动作,就能逐步了解和体会内功的调练方法和重要意义以及其科学道理,并可增强学习信心与兴趣,加速学习脚步。
太极拳是综合性多功能运动,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丰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行功原则,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较强,完善而奇妙地辅导着这共同而杂乱的动作,使人通过这项运动的锻炼,能取得除病强身和防身等多方面效果。因之,要学好太极拳动作,就须练好其内功,要练好其内功,就需学习其理论,在其理论辅导下练功。
太极拳每势动作,都是根据假定敌情和其共同的技击术,制定的佳根本攻防招法,并通过实践的严峻检验和不断改进才确定下来,不要认为太极拳的动作“不在外,而在内”。操练时不严厉按照教材上对各势动作的规定,乃至随意修改,这就会损坏其内外联系的统一性和降低其技击与健身效果。推手或散手动作,当然不该机械地原封不动地搬用套路中动作,而应采用对付当面对手相适用的根本拳势的变着。
3.各动作的方位要搞清楚,教材中各图画,其正面是假定为南边,据此,其后便是北,其左便是东,其右便是西了。定势假如不是对正方向,所偏向的角度,平面图上看不准,应从其说明文字上搞清楚,学者面向书本,其方向与书上图画的方向相反,处理的办法,能够面向书本,而动作则反其向而行;或按照书上也假定自己正面为南边,按照前南、后北、左东、右西的方位记在心上,或标明在操练地点的四方,使自己假定的方位和图上假定的一致;也可对搞不准方向的某一动作,做时背向书本转过头来检查对否。动作中手臂常向内或向外旋转,手臂内旋是大姆指向手心方向旋转。手和脚的动作道路,书上有线条标明,应按照其进退。套路的起势和收势,都是在同一方位上,每趟练完,从这里也可大致看得出练得怎样,毛病在那里。
4.太极拳运动,要求“全身一家”和“一动无有不动”,这是此拳难学的首要当地。对此,首先应了解腰部在太极拳动作中的重要位置与效果和重视腰部的活动。各动作都是腰部向身肢运发幅射出来,使各部彼此协调统一的活动。运动中,腰对全身动作的改变和重心的调整与稳定,以及劲力的运发,都起着操纵和中轴的效果。腰部要松、要沉、要直,保持这种状况,就简单练到动作圆活沉稳和各部协调